西安,2023年9月27日电——随着主火炬塔的圣火缓缓熄灭,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在古都西安圆满落下帷幕,这场历时12天的体育盛会,不仅是中国体育健儿展示实力的舞台,更是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深度融合的缩影,来自全国37个代表团的1.2万名运动员在35个大项、409个小项的角逐中,用汗水与拼搏诠释了“全民全运,同心同行”的主题,为党的二十大后的首个全运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赛事亮点:新星闪耀,纪录频破

本届全运会的赛场上,年轻选手的崛起成为最大亮点,在游泳项目中,18岁的浙江小将潘展乐以47秒22的成绩打破男子100米自由泳亚洲纪录,被誉为“中国游泳的未来之星”,田径赛场上,21岁的李玉婷在女子200米决赛中以22秒39夺冠,这一成绩位列本赛季世界前十。

传统优势项目同样表现抢眼:乒乓球男单决赛中,樊振东王楚钦鏖战7局,最终樊振东以4:3险胜,卫冕成功;举重赛场,李发彬以总成绩321公斤打破男子61公斤级世界纪录,展现了“中国力量”的绝对统治力。

第十四届全运会圆满落幕,青春激扬赛场,体育强国再启新篇

值得一提的是,本届全运会新增的霹雳舞、攀岩等奥运项目备受关注,上海队的王文禄夺得霹雳舞男子组冠军,赛后他表示:“全运会为小众项目提供了舞台,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努力。”

科技赋能:智慧全运引领新风尚

从“5G+AI”裁判系统到“数字孪生”场馆管理,科技元素贯穿赛事始终,在体操比赛中,三维动作捕捉技术将选手的旋转角度、腾空高度实时转化为数据,辅助裁判评分;游泳馆的智能泳池系统可自动监测运动员的划频、转身速度,帮助教练团队精准调整战术。

第十四届全运会圆满落幕,青春激扬赛场,体育强国再启新篇

场外,“云上全运”平台累计吸引超2亿人次观看直播,短视频话题播放量突破50亿次,网友通过VR技术“沉浸式”体验赛艇、射击等项目,实现了“指尖参与全运”的互动新模式。

全民共享:从竞技场到百姓身边

全运会不仅是专业运动员的战场,更是全民健身的助推器,赛事期间,西安奥体中心周边30个社区公园免费开放,轮滑、广场舞等群众赛事吸引逾10万市民参与,组委会还推出“全运惠民八大工程”,包括新建健身步道120公里、改造老旧体育场馆56个,让“后全运时代”的体育红利持续释放。

在延安分会场,红色体育精神与乡村振兴结合,当地农民篮球队与职业选手同场竞技;汉中市的乡村足球联赛通过全运会直播平台走向全国,网友笑称“这才是真正的‘村超’”。

人文与环保:绿色全运的西安答卷

作为首次承办全运会的中西部城市,西安交出了一份“绿色答卷”,所有场馆均采用光伏发电和雨水回收系统,累计减排二氧化碳1.2万吨;开幕式上,以“秦岭四宝”为原型的吉祥物“熊熊”家族,传递出生态保护的理念。

文化元素同样深入人心:闭幕式上,唐代乐舞《霓裳羽衣》与陕北腰鼓同台演绎,展现“古今交融”的陕西魅力,志愿者“小秦宝”们用多方言服务,成为赛场外最温暖的风景线。

展望未来:体育强国再出发

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在总结会上表示:“本届全运会检验了巴黎奥运周期的备战成果,也为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奠定了基石。”随着全运会火炬的传递,下一届东道主粤港澳大湾区接过接力棒,标志着中国体育“南北联动、区域协同”的新格局正式开启。


第十四届全运会是一届创新、开放、包容的盛会,它记录了中国体育从“金牌至上”到“多元发展”的理念升级,也见证了普通人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的时代变迁,当圣火熄灭时,全民健身的火种已播撒至街头巷尾——这或许正是全运会最珍贵的遗产。

(全文共计1782字)


:本文数据及人物成绩为模拟创作,如需真实报道请以官方发布为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