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于9月15日至27日在陕西省西安市成功举办,这场为期13天的体育盛会汇聚了全国顶尖运动员,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体育的蓬勃发展与竞技水平的全面提升,本届全运会共设35个大项、409个小项,吸引了超过1.2万名运动员参赛,多项全国纪录乃至世界纪录被刷新,为中国体育备战巴黎奥运会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开幕式彰显文化自信 赛事组织获广泛赞誉
9月15日晚,第十四届全运会开幕式在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盛大举行,开幕式以“奋斗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”为主题,巧妙融合了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元素,通过光影技术与艺术表演的结合,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传承与中国体育的辉煌成就,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通过视频致辞,高度评价了中国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成功举办大型赛事的能力。
赛事期间,组委会严格落实防疫措施,确保运动员、教练员及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,高效的赛事组织、先进的场馆设施以及热情周到的志愿服务,赢得了各代表团的一致好评。
竞技赛场精彩纷呈 新星老将交相辉映
本届全运会的竞技赛场竞争激烈,既有奥运冠军的强势表现,也有年轻小将的惊艳突破。
在游泳项目中,浙江队选手汪顺延续东京奥运会的出色状态,包揽男子200米、400米个人混合泳金牌,并打破全国纪录,年仅17岁的广东小将汤慕涵在女子400米自由泳中力压名将李冰洁夺冠,展现出中国游泳后备力量的强大潜力。
田径赛场上,苏炳添以9秒95的成绩夺得男子百米冠军,成为全运会历史上首位跑进10秒的选手,铅球名将巩立姣以20米40的成绩轻松卫冕,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该项目的统治地位。
举重、跳水、乒乓球等传统优势项目同样亮点频出,举重赛场,石智勇以超世界纪录的成绩夺得男子73公斤级金牌;跳水比赛中,全红婵、陈芋汐等奥运冠军延续高水平发挥;乒乓球男单决赛,樊振东力克马龙夺冠,标志着中国乒乓球队新老交替的顺利完成。
群众赛事蓬勃开展 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
与往届相比,本届全运会进一步扩大了群众赛事规模,设置了19个大项、185个小项,吸引了全国各地业余选手参与,广场舞、太极拳、龙舟等项目的设立,让普通百姓也能在全运舞台上一展风采。
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表示:“全运会不仅是专业运动员的竞技场,更是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平台,通过群众赛事的开展,我们希望能带动更多人参与体育锻炼,助力健康中国建设。”
科技赋能赛事 绿色理念贯穿始终
本届全运会广泛应用科技创新成果,“智慧全运”成为一大亮点,5G技术、AI裁判、无人机巡查等高科技手段的运用,极大提升了赛事组织的效率与公平性。
组委会积极响应“双碳”目标,通过使用清洁能源、推广电子门票、减少一次性用品等措施,打造了一届绿色低碳的体育盛会,西安奥体中心等场馆均采用太阳能发电系统,赛事期间累计减少碳排放超万吨。
闭幕式简约精彩 体育精神薪火相传
9月27日晚,第十四届全运会闭幕式在西安奥体中心体育馆举行,文艺表演以“筑梦奋进”为主题,通过歌舞、光影等艺术形式,回顾了赛事的精彩瞬间,展望了中国体育的美好未来。
随着全运会会旗缓缓降下,陕西省省长赵一德将旗帜交给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,标志着全运会正式进入“粤港澳时间”,2025年,第十五届全运会将由广东、香港、澳门共同承办,这将是港澳首次参与全运会主办工作,对于推动大湾区体育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全运会助推体育强国建设
第十四届全运会的成功举办,不仅检验了中国体育的竞技水平,更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精神风貌,从奥运冠军的拼搏到群众选手的热情,从科技创新的应用到绿色理念的践行,全运会已成为展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窗口。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中国体育正以全运会为契机,加快迈向体育强国的步伐,随着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协同发展,中国必将为世界体育贡献更多力量。